中國傳統(tǒng)陶瓷開光見景添美感

“開光”作為我國傳統(tǒng)陶瓷裝飾上常見的一種形式,具有很好的圖案裝飾效果,在視覺上可以使主題裝飾突出,比較快捷地傳達藝術(shù)家們的創(chuàng)作思想和審美情趣,既美觀又容易被人們所接受。

所謂“開光”,景德鎮(zhèn)的老藝人又稱為“開堂子”,是在瓷器上構(gòu)成圓形、長方形、菱形、扇面形等外框,然后在該空間里飾以山水、花紋、人物等,具有突出主體、對比強烈、以靜襯動等特點。開光之法,猶如打開了一扇窗戶,我們從不同的窗口看到了不同的風景,有俊秀的閨閣仕女,有無憂無慮的牧童放牧,還有明麗的青山綠水……萬千精華,美不勝收。

瓷器開光裝飾畫法源自哪個朝代,目前還沒有定論,但從考古資料來看,至少可以追溯到宋朝。最早的開光瓷見于宋代的磁州窯和吉州窯,這是當時兩處著名的窯場,規(guī)模宏大,生產(chǎn)數(shù)量很多。兩窯的能工巧匠,已能在瓷胎上熟練地繪圖寫字,對瓷器進行美化裝飾,開光藝術(shù)也就在此時產(chǎn)生了。

元、明、清景德鎮(zhèn)瓷器上更是大量運用開光技法進行裝飾,并有所創(chuàng)新。例如成化瓷器上的菱形開光,康熙五彩瓷器上的“福”、“壽”字開光,乾隆粉彩轉(zhuǎn)心或轉(zhuǎn)頸瓶腹部圓形開光加鏤空等,技法精湛非凡。清朝更為多見的青花瓷、彩瓷則把這種瓷器裝飾畫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。開光中的景象有民間故事、姻緣故事、童子嬉戲、山水花鳥、詩詞文字等,只要是代表吉祥美好祝愿的,都可以在開光中表現(xiàn)出來。

濟南市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清代粉彩開光題詩壁瓶,色彩淡雅,還不失華美之氣。此壁瓶高23厘米,口長7.3厘米,口寬3.5厘米,底長7厘米,底寬3.3厘米,厚5.4厘米。撇口,長頸,圈足?凇⒆忝杞。綠釉里、底。器身淡粉釉地粉彩繪花卉紋,腹部描金亞字形開光內(nèi)為墨彩六行隸書題字及兩方印章。足部青花繪回紋。背面有四個圓孔,一處凹形掛槽。

壁瓶,顧名思義,是一種掛在墻上的裝飾瓶,又稱轎瓶。壁瓶的起源最早見于明代萬歷年間,器型有葫蘆式、瓜棱式、蓮花口式等。最常見的器型如花瓶的一半,即從縱面剖開的半個花瓶,靠墻的一面平坦而有孔,可以系繩懸掛。隨著壁瓶在生活中的運用,人們又把壁瓶和插花藝術(shù)結(jié)合起來,壁瓶的藝術(shù)再次得到了豐富和升華,并逐漸成為美化居室的理想陳設(shè)而流行起來。自乾隆以來,無論是達官顯貴、文人雅士或是平民百姓,都以裝飾壁瓶為時尚。